跳到主要內容

黃豆傳教士的進行曲

傾情黃豆四十載William Shurtleff 舊金山灣區了 Soyinfo Center,典藏黃豆與黃豆食品芬芳馥郁的世界史他的經典著作豆腐之書和味噌之書被譯為多國語言喚醒了西方世界對黃豆的注目,也鼓動了Beher生活廚房八年來每週以無化肥、無農藥的台灣黃豆,為街坊鄰居製作濃醇的豆漿。

從來沒有想過會深入食物,機緣巧合下與黃豆相遇並一生相依相伴一只睡袋和三餐豆腐,沿途考察日本韓國台灣印尼又從廣州行至黑龍江,而後更駕車在美國展開24000公里的豆腐與味噌推廣之旅。曾於非洲與史懷哲博士共事,有感於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慶祝,使他茹素至今50;因為師事禪者鈴木俊隆,則提醒他常保初心,專注於每個當下,簡樸的起居生活,家中不見手機和電視,一身印度棉衣、棉褲搭配自家手鉤毛線背心

年屆七十四歲,但他談起黃豆依然神彩奕奕,每日工作十小時,以一支有線電話在全球編織了黃豆產業界、學者和專家的大網,為不同世代保留了一部黃豆與人類共舞的歷史。越洋暢談一小時,專訪結束時他仍不忘直言「讓黃豆傳到世界各地吧!」,熱情深深感染了我們。
Soyinfo Center的著作鼓動了Beher生活廚房八年來每週以無化肥、無農藥的台灣黃豆,為街坊鄰居製作濃醇的豆漿,從早餐開始照顧家人、農夫與大地。

SoyInfo Center作為全球最大的黃豆圖書館與線上資料庫,其中對你影響最深的是哪一本書呢?
1975年我與Akiko Aoyagi共同創作的豆腐之書,是我們第一本且最重要的著作,也奠定了我的志業。黃豆融入亞洲飲食中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而1970年代的美國除了中西部的居民,幾乎沒聽人聽說過黃豆,有趣的是當時美國黃豆產量已高居全球第一[1]。於是,希望藉由這本著作將豆腐帶到西方家庭的餐桌上,讓更多人認識黃豆的芬芳,並享用到最佳的素食蛋白質。

為了讓西方世界擁抱黃豆,曾實驗近兩千五百道料理,有哪些是能喚起你深刻記憶的食物嗎?
我鮮少從這個角度來看食物。對我來說食物就像引擎的汽油,讓身體從中得到能量。如果沒有食譜的幫助與鼓勵,讀者更難以親近黃豆,但我認為我們的著作不僅是一本食譜書更希望分享的是哪些飲食選擇能滋養身心靈(Holistic Introduction to Food)
美國紐約時報專訪篇幅(New York Times, 1980924),將豆腐譽為「80年代的優格」豆腐之書在美國引領風潮,作者William ShurtleffAkiko Aoyagi致力讓黃豆食品更性感,希望讓嗜吃速食漢堡的粉絲都變心投奔黃豆(Soyinfo Center授權)


1974年於東京新井聖(Arai-San)豆腐店,William Shurtleff()與店家女兒和老闆娘(後站立)合影;曾旅居非洲、歐洲、亞洲的他能說七國語言,精通其中四種包含日文。(Soyinfo Center授權)

願意和我們分享帶給你能量的日常飲食嗎?
七點起床,先喝幾杯水和有機蘋果汁或味噌湯;十二點用早餐,燕麥淋上些許豆漿加入生杏仁、葡萄乾、烤葵花子與洋車前子等補充膳食纖維以及兩杯豆漿;下午三點用午餐,以全麥豆腐三明治佐醃蒔蘿和迷你胡蘿蔔,飯後一小時再補充水和有機蘋果汁;晚間七點十五分用晚餐,是香蕉、藍莓、烤花生佐豆漿的組合,再灑上些燕麥片,而週末時則是糙米加上泰式蔬菜餃佐醬油沾醬。以往我們會自製豆腐,但近年來太忙碌於著作,豆漿、豆腐、即食味噌湯都來自附近的天然食品超市Trader Joe's,我選擇有機與非基因改造黃豆的品項。
1976年豆腐與味噌推廣之旅出發前夕,Akiko Aoyagi正手繪他們的道奇箱型車。反戰與反威權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年輕人已茹素,推廣邀約絡繹不絕,每場至少有300位聽眾,而他們所到之處平均一年內即有一家豆腐店誕生。長達17週跨越24000公里的旅程,William Shurtleff在繞了世界一圈後,又回來深入的認識了自己的國家。(Soyinfo Center授權)

1964年作為首批派駐非洲的和平工作團隊,William Shurtleff於奈及利亞東部教授物理,學會了當地的伊博語 (Igbo)並深入社區發覺了食物嚴重短缺,隨後內戰發生,在大飢荒裡失去了許多在地朋友。於是,他開始尋找低成本且高品質的蛋白質來源,尋尋覓覓發現了黃豆符合條件。不僅當地氣候適合種植而且加工不需高科技,但當時在非洲仍然鮮見。(Soyinfo Center授權)
                                                     
你曾旅居東亞八年學習黃豆食品,期間兩度來到台灣,對1970年代的台北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當年的台北,麥當勞與肯德基都還沒出現,但大街小巷都是眩目的霓虹燈,路人個個形色倉皇,正快速發展為大都會。駕車環台考察黃豆的食用方式,發現了深入台灣日常飲食的豆漿,我在日本上山下海考察都未曾見過[2]。當時台灣的人口密度是孟加拉的兩倍,工業化晚於日本,蛋奶肉仍屬奢侈,但台灣人因為豆製品的滋養普遍沒有挨餓,這令我感到十分振奮並確信黃豆有作為全人類的糧食的潛力!
美國時人雜誌專訪(People Magazine ,19801013)Soyinfo Center期待豆腐有朝能取代至少三成的美國人均肉食攝取量(Soyinfo Center授權)

全球最大的黃豆圖書館與線上資料庫目前位於William Shurtleff舊金山灣區的家,檔案室約儲有八萬筆文獻與紀錄08年以來專注於電子化,加深了與世界的互動也希望啓發更多人。未來,期待這些資源與經驗可以與史密森尼博物院[3]與大學的圖書館共享。(Soyinfo Center授權)
受到《豆腐之書》和《味噌之書》的感動,八年來Beher生活廚房每週三都有豆漿飄香,我們有幸採訪了書籍的共同作者William Shurtleff 與 Akiko Aoyagi,將分篇連載專訪內容喔!

●本專欄每月更新:世界廚房 A Spoonful of World Flavor   本文同步刊登於:臺北畫刊574期



[1] 二戰結束後到1970年代,美國黃豆產量提升二十倍,而直接作為食品之用的僅有百分之一。主要用於榨油、出口、
     國際援助以及牲口的飼料。
[2] 豆漿本來並非日本文化的一部份,直到1990年左右才開始商業化生產而普及。
[3] 史密森尼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系統,包括十九座博物館和九座研究中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甚麼是"精進料理"?

日本的精進料理被稱為日本料理的原點,是一種極至的健康料理,但它原本是所謂的寺院內『僧侶料理』,調理與進食都被視為是一項精神修行。精進料理在局限的 食材範圍、嚴格的戒律下,將五法、五味、五色發揮到極致,同時加入日本料理中最重要的季節感,是一套嚴謹,尊重生命與食材的料理。 照片取材自日本wikipedia,詳細資料請參考其網站。 精進料理是於鐮倉時代,由永平寺的道元禪師將之確立。初期是寺廟裡的僧侶餐食,忌食生腥肉類、魚介類,以及所謂的葷菜類(洋蔥、蔥、蒜等),是一種完全以季節性當季野菜為主的餐飲習慣。 精進料理中大豆食材占了很重要的份量,在不食用肉類的飲食中,大豆是最主要的蛋白質攝取來源,同時為了使僧侶不產生厭膩,大豆食材日漸演進進化,發展出豆 豉、味噌、醬油、豆漿、豆皮、豆腐、油豆腐、納豆等等多樣化的豆類食品,精進料理可謂日本料理進展與精緻化中很重要的一環。更有一種說法懷石料理是由精進 料理衍生出來,所以包含著精進料理的根本精神。 這種最初僅是寺廟中僧侶食用的精進料理,後來發展到婚喪喜慶時、掃墓年中行事中的一項正式、類似儀式的餐飲,更演變至今,成為會於一般家庭或是料理亭供應的餐餚。 不過有時在部分料理亭中所供應的精進料理,並不能算是純正的精進料理。部分料理亭的精進料理,進展到是以提供『美食』為目的,所採用的高湯其實是以『動物 性食材』熬煮出來。另有一些供應的精進料理的店也會結合懷石料理的形式,讓精進料理顯得更隆重,菜色更豐富。也有一些日式料理亭不訴求是精進料理,而是訴 求山菜料理,但其實是本著精進料理的調理與食用精神。更有許多料亭是將精進料理結合現代料理,呈現新風味的創意精進料理。 要吃純正的精進料理,深知此道者會至知名寺院,或是供應正統精進料理的知名日式庭院料理亭(此種料理亭多為老舖),帶著 修行的心情,品味精進料理的深沉內在與欣賞日式庭園的幽靜。有心修行者還會住宿寺院一晚,體驗寺院中的修行生活,或是僅僅為了品嚐知名寺院只有早上供應的 素食『晨粥』。據說最正統道地、最高深的精進料理亭,多位於京都古老寺院附近。 日本的精進料理所採用的食材與台灣素食料理的食材略有不同,在日本的精進料理大量運用了野菜、香菇、豆腐、麩、蒟蒻、根 菜類、鹿角菜、昆布等,在台灣的素菜中常使用的綠豆、髪菜、荸薺、金針菜、

食物故事的推手:柯沛如

來自台北的柯沛如,為了多元的學習,十四歲獨自赴美國求學,生命幾經波折,最後落腳舊金山灣區創立了 Real Food Real Stories ,分享永續食物工作者的動人故事。   說故事與食物是如何相遇的 ? 在美國畢業後,本想回台透過故事作口述歷史的計畫,卻發現罹患罕見的自體免疫症狀。四處求醫不見進展,有一天瑜珈課後享用的餐點,使我因疾病而疲憊的身心都舒適極了,因而發現飲食與健康的緊密關係。不僅開始親自料理食物來療癒自己,更循著食物來到了舊金山—美國自然飲食發源地。疾病給了我一份禮物,讓我有大量獨處的時間,發覺在城市的人鮮少互相聆聽,相聚卻感到孤單;也因自己身體康復 受惠於許多可敬的食物生產者,進而 開始思考以永續食物為主軸,來營造一個像家的環境與氛圍,大家可以透過故事親近彼此,並聆聽來到客廳主角與食物相遇的生命故事。 每個孩子都有雙喜歡聽故事的耳朵,為什麼故事令你著迷? 一開始,因為對人的好奇, 在求學的過程裡,便從訪談周邊的鄰里開始,以攝影與文字紀錄街坊鄰居的日常生活。仔細觀察周遭的人事物,經過三年的時間,與街坊鄰居逐漸從陌生到建立起互信。從心出發的故事單純而有力, 深深體驗了即便 平凡的生命故事也散發了獨有的美麗與光芒。 可以和我們分享你為何選擇 Bauman College  學習食物 ? Bauman College [1] 在廚藝訓練當中,也 納入營養科學,除此,課程多元的內容也是選擇的原因:其一, 認識真實食物:熟悉新鮮、當季、未加工的在地食材、香草及香料所蘊涵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二, 與身體作朋友:沒有一套飲食方式是通往健康的捷徑,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體質 。其三,瞭解各個生命階段的營養需求:如孕期的母親、青少年、長者等階段身體所需都有所不同;其四,從不同飲食文化中借鏡健康的元素。 圖說:柯沛如 ( 右 ) 與身兼漁夫、廚師與藝術家的 Christopher Wang  ( 左 ) ,暢談追逐與保育野生鮭魚的旅程 。( 影像授權:  Blair Randall) Real Food Real Stories  成立至今,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可以與我們分享嗎? 第一位來到客廳的主角 Martin Reed , Blue Sea Labs [2] 的創辦人,分享走入永續食物的契機:「小時候

2023 東京&千葉 發酵之旅 |Beher 食物研究圖書館

2023 東京&千葉 發酵之旅  |Beher 食物研究圖書館 2023 東京&千葉 發酵之旅 |Beher 食物研究圖書館 限額:17名 時間:2023/10/24~26 活動概略: 💓💓10/24 日間活動(發酵之酸):ROUNDTABLE佐藤小姐貴州發酵料理課程及午餐 晚上餐會(發酵之臭):南方中華料理南山 發酵美味之臭餐會(含酒與飲品) 💓💓10/25  日間活動(發酵之醉):Mitosaya 薬草園蒸留所 認識蒸餾酒、植物園內採摘植物調配風味紀念酒及午餐 晚上餐會(海之發酵):富山縣 魚類發酵及魚料理(含酒與飲品) 💓💓10/26 日間活動(發酵微生物之謎):発酵デパートメント米糠床製作教學及午餐 晚上餐會(發酵之鮮):越南料理kitchen 發酵餐會(含酒與飲品)   報名請按我 10/24 日間活動(發酵之酸):ROUNDTABLE 佐藤小姐 貴州發酵料理課程及午餐。 這是一場酸味之旅,屬於發酵的酸。透過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佐藤小姐,引領我們的胃去認識和品嚐發酵酸味料理。 佐藤小姐是一位編輯、作家和coordinator,專注於美食和旅行。畢業後,她參與了與電影有關的工作,受工作的電影導演影響,他是中國食品的忠實粉絲,這讓她迷上了中國食物。通過建立電商網站營運,創立一家中華食材專業商社,熟悉了中國食品。她策劃和組織以食品為主題的活動,並為雜誌、時事通訊、網站等撰寫了大量關於中國的文章。 她特别着迷于中國西南部的飲食文化。在許多少數民族居住的貴州省,人們通過将蕃茄、辣椒、洗米水、蕨菜、小魚和其他食材放在罐子裡發酵来制作調味料。 在那裡可以看到家庭厨房中出现的創造性的味道。 貴州菜的一個基本元素是酸,它指的是由發酵產生的酸味。在貴州,"酸 "的發酵食品或調味品,根據地區的不同,“酸”也多種多樣。甚至有一個俚語來形容貴州人對酸的喜愛。'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這意味著貴州人每天都要吃酸。紅酸、白酸、蝦酸、魚酸、臭酸、酸豇豆、酸蘿蔔、酸粉、發酵酸蕨(醃湯),真是數不盡的酸啊~ 生活在深山區的苗族、侗族、回族和水族等少數民族對酸的使用尤其根深蒂固。他們在家裡一定會有幾個發酵鍋,並在廚房裡製作自己的 "酸"。 事實上,如果你從胃的角度來游覽貴州,你會發現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酸”,它被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