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於北倫敦的梁志剛,六年前遷居香港油麻地,從產品設計師跨足為城市養蜂人,在水泥叢林裡開闢了一方屋頂農園—HK Farm。伴著繁囂鬧市,屏氣凝神的汲蜜,更闢土播種,追尋食物從哪裡來的故事。
為什麼選擇以油麻地為家呢?
你從事傢具與手機設計,一直到耕種與養蜂,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是什麼呢?
食物、傢具或手機都是生活中的伴侶,透過動手製作與深入探索,我希望能參與它們的故事:穿二手衣、使用手帕取代即棄的紙巾、以自小用到大的剃髮刀自己理髮;飲用來自墨西哥的咖啡豆,每一包都經由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們以雙手接力完成,因旅行、探親或洽公順道攜帶而不經由商業運送的途徑,完整了食物的身世,並降低耗能和食物里程[1]。能這樣享受和使用生活中的事物,我感到極大的滿足和安心。
HK Farm的有機泥土來自於新界東北的馬屎埔村, 該區擁有香港四分之一的耕作農地,為香港重要的集水區,目前正面臨住宅及商業開發; HK Farm創始團隊(由左至右):梁志剛、Glenn Eugen Ellingsen 、Matthew Edmondson。 (HK Farm授權) |
在香港,四處都是宛如蜂巢的高樓工廈,卻鮮見蜜蜂飛舞,為什麼想作一名養蜂人呢?
芬芳清甜的蜂蜜人見人愛,顯為人知的是12隻蜜蜂辛勤一生才有一茶匙的蜂蜜,而我們的食物有三分之一都受惠於蜂群授粉。2009年來港攻讀碩士,發覺市區植被不足或過度單一,蜜蜂難以生存;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且九成的糧食仰賴進口,我於是對在地養蜂汲蜜產生好奇。
第一次接觸蜜蜂時,仍顫抖著雙手;現在卻樂於徒手與蜂群親密接觸,中間又有哪些故事?
相較於全副武裝的防護,我更願意徒手與蜜蜂互動,並樂於留下蜂蜜給蜂群過冬;捨去防護衣也不再汲汲營營於人定勝天,開啓了自然與人平等對話的機會,蜜蜂是我的同事而非奴隸。在地蜜蜂性情沈穩,相處時我的一舉一動也慢了下來,內心的平靜油然而生。HK Farm成立前,我曾赴紐約Brooklyn Grange[2]與養蜂人交流:有位紐約市警察,每當春夏來臨,便可以看到他在城市各處搶救蜂巢的忙碌身影;還有兩位朋友對蜂螫過敏,為了生態多樣性仍持續養蜂。像是城市的萬花筒,養蜂將風土人情綻放開來。
徒手與蜜蜂互動,不再汲汲營營於人定勝天,開啓了自然與人平等對話的機會 。(HK Honey授權)
為什麼選擇以油麻地為家呢?
一開始,來到油麻地,是為了走訪設計媒材專賣店以及我心目中最好的電影院(同時播映在地與國際的作品),隨著社群建立開始有了家的感覺:HK Farm的堆肥來自社區大排檔的廚餘,所以我們將蔬果收成與大排檔分享,屋頂農園的沖繩苦瓜成為了美味的苦瓜炒飯,情感在其中自然的流動;再者,一座有包容性的城市,才是生機盎然的家園:面對食安問題日益嚴重,而可耕農地卻越來越少,在油麻地德昌里的閒置公共空間,開始萌生結合城市景觀來栽種花卉與果樹的公民行動,邀請鄰里共同為「地盡其利」重新定義,反映了在地社群的韌性與活力。
曾經到訪台北兩次,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與食物有哪些呢?
當時走訪了台北設計展以及許多的咖啡館,為我在香港上海街的概念咖啡館[3]尋找靈感;印象中,士林夜市有個緊鄰戲院的飲料攤,招牌畫著青蛙在產卵,乍看有點俏皮古怪,得名自黑糖裹以木薯粉的外型酷似初生的青蛙蛋,將粉圓揉合了大自然的元素,台北真是一個充滿想像力與創意的地方!
HK Farm的行動菜圃分享自製的蜂蜜、蜂蠟蠟燭、薄荷香草茶以及有機蔬果;
HK Farm團隊成員(圖右):Anthony Ko。(Michael Leung授權)
|
HK Farm獲邀代表香港參加2012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裝置中展示的屋頂農園位於牛頭角的工廈,
為HK Farm的第一個據點,日後創作據點更散播至油麻地、旺角和香港仔 。(Glenn Eugen Ellingsen授權)
|
●本專欄每月更新:世界廚房 A Spoonful of World Flavor ●本文同步刊登於:臺北畫刊573期
[1] 食物里程:食物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上途經的距離,廣義更包含收割、包裝、運輸等耗能,以評估食物生產過程對生態、社會及經濟的影響。
[2] Brooklyn Grange: 全球腹地最廣的綠屋頂(土培),擁有紐約規模第一的蜂房。
[3] Shanghai Street Studio: 分享有故事的食材與HK Farm的軌跡,將策劃主題書展並邀請文化工作者駐點創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