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09的文章

轉載---小農生產的社會意義

文/蔡培慧 三月 15, 2009 以二○○五年的農林漁牧業普查推估,台灣的小農比例約占全體農牧戶的九二%。為數龐大的小農維持著小土地的私有制,兢兢業業運用微小的生產資源,持續投入農耕,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 或許有人認為小農缺乏競爭力,然而,筆者卻認為,台灣小農可以在美國農產品傾銷、WTO開放市場的壓力中存活,就可以看出它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維持大規模的小土地所有者的生存,就是維持台灣基層社會一個溫暖與生機。 健康的幼苗用細根護住土壤,延續歷史耕作的小農,穩住土地與經驗的傳承。當人們受制於經濟危機,當人們於金融風暴中受挫,小農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連帶。此外,小農多樣性的生產、適地適性的作物選擇更是台灣人健康、有機的主要生產隊伍。當然,小農社群與耕作環境更是台灣社會文化的具像空間,奠基於此的記憶、文學、詩歌,並同形塑了這塊土地的歷史,它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處。因此,捍衛小農的生存權力是一個對台灣整體社會發展最有意義的事。 過去,國家計畫經濟透過農會推行的產銷合作、農會信用部因地制宜的小額貸放、相對開放的流通機制,為小農的存在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一九九○年代中葉台灣農業自由化之後國家農政職能日益轉向,農業政策朝著競爭型農業打轉,舉凡高科技、高出口的農業都被視為明日之星,大舉投入國家資源、獎助其擴產投資。 然而,當某項農業生產為工業化生產線模式時,它就已經脫離農業,轉為農工業。有能力、有機會參與農工業運作的資本,必然以盈利為目的,這樣的農工業隨市場運作而興衰,怎能再分潤國家資源? 只要檢視台灣的農業政策,就可看出,農政職能已成為服務資本的工具。舉例而言,新近「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以國家獎勵方式,誘發小地主將土地出租,同時補貼承租者,而承租者往往是掌握特定商機的農工業者。這個計畫直接造成小農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埋下小農脫農的伏筆,同時確立「租地大農場」的制度誘因。 另外,去年底完成立法院一讀程序的《農村再生條例》以法律框住兩千億預算,預計在四千個農村興建社區涼亭步道綠美化。號稱再生,通篇律法卻不見農業創新機制導入、不見農村新生契機、不見鄉村發展視野、不見人力投入策略。甚至還強行納入土地活化專章,意圖以行政命令取代地政管理完備的法體系。 面對廣大的小農、面對農業議題,農政職能不應屈服於資本、不應短視近利,而應以小農經營為主體,構思生產與流通計畫,拉近小...

驚蟄

終於下雨了!昨晚響起春雷,還出現了雷雨。 按照農民曆的記載,三月五日是「驚蟄」,也就是說,春雷將響,冬眠蟄伏的蟲族將被驚醒,開始在大地上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當天 若聽到春雷響起,代表今年雨水豐足、農作豐收。 古時冬天的時份,蟲類開始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而當春節過後,春天再次到來,萬物逐漸孳生茂盛,天空出現春雷,把原先冬眠的各種動物驚醒了,所以古人將這個節氣稱為驚蟄 。 希望今年風調雨順,農夫朋友們都能有好收成。

轉載---野蔓園Permacultur/綠屋工坊活動訊息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吃自己種的米—半嶺梯田水稻體驗活動 從天母往陽明山的半路上有個叫作半嶺的小聚落,先民從古早就在此落地生根生活著, 世代以梯田水稻耕作著﹏ 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沒人會以人力耕種土地的當下(成本考量),半嶺還有幾位平均年齡 70幾歲的老農,仍以人力耕作方式傳承梯田農耕文化,保留著台北市最後一塊梯田水稻 (沒錯,甚至是臺灣最後少數的梯田)。 野蔓園從四年前引進自然農法方式耕種期望能讓這最後一塊梯田美景能保留下去, 並以樸門理念希望保護這一塊位於台北天母的後花園。 經過4年實際耕稻與水稻種子保留的概念下,今年終於讓2位老農願意拿出3-4分 梯田試種自然農法的水稻,這幾年的努力也讓台北市大安區農會感受到無肥、 無農藥的對土地友善的耕種方式,一起協辦第一屆陽明山半嶺水稻梯田耕作體驗活。 如果你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文化有暸解的渴望,想了解台北盆地開發史中『水的故事』… 歡迎與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美麗後花園的故事。 時間:第一梯次98年2月28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第二梯次98年3月7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第三梯次98年3月14日(星期六)上午9:30到下午4點 活動內容: 1.樸門介紹 2.為什麼要吃自己種的米:米的故事 3.半嶺步道水澃導覽:台北盆地水的巡禮 4.水稻插秧體驗 費用:每人300元.學齡前免費.可自備午餐.若體驗農家餐: 餐費大人120元國小前每人60元 聯絡人:楊子萱0922850816 亞曼:0910225705 請先電話或來信 babykiwi2005@yahoo.com.tw 預約,並留下您的姓名、聯絡電話與欲參加梯次

下田插秧--阿寶宜蘭的水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