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情黃豆四十載,William Shurtleff 於舊金山灣區創辦了 Soyinfo Center,典藏黃豆與黃豆食品芬芳馥郁的世界史。他的經典著作:豆腐之書和味噌之書被譯為多國語言,喚醒了西方世界對黃豆的注目,也鼓動了Beher生活廚房八年來每週以無化肥、無農藥的台灣黃豆,為街坊鄰居製作濃醇的豆漿。
SoyInfo Center作為全球最大的黃豆圖書館與線上資料庫,其中對你影響最深的是哪一本書呢?
從來沒有想過會深入食物,機緣巧合下與黃豆相遇並一生相依相伴。一只睡袋和三餐豆腐,沿途考察日本、韓國、台灣、印尼,又從廣州行至黑龍江,而後更駕車在美國展開24000公里的豆腐與味噌推廣之旅。曾於非洲與史懷哲博士共事,有感於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慶祝,使他茹素至今50年;因為師事禪者鈴木俊隆,則提醒他常保初心,專注於每個當下,簡樸的起居生活,家中不見手機和電視,一身印度棉衣、棉褲搭配自家手鉤毛線背心。
年屆七十四歲,但他談起黃豆依然神彩奕奕,每日工作十小時,以一支有線電話在全球編織了黃豆產業界、學者和專家的大網,為不同世代保留了一部黃豆與人類共舞的歷史。越洋暢談一小時,專訪結束時他仍不忘直言「讓黃豆傳到世界各地吧!」,熱情深深感染了我們。
Soyinfo Center的著作鼓動了Beher生活廚房八年來每週以無化肥、無農藥的台灣黃豆,為街坊鄰居製作濃醇的豆漿,從早餐開始照顧家人、農夫與大地。
SoyInfo Center作為全球最大的黃豆圖書館與線上資料庫,其中對你影響最深的是哪一本書呢?
1975年我與Akiko
Aoyagi共同創作的豆腐之書,是我們第一本且最重要的著作,也奠定了我的志業。黃豆融入亞洲飲食中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而1970年代的美國除了中西部的居民,幾乎沒聽人聽說過黃豆,有趣的是當時美國黃豆產量已高居全球第一[1]。於是,希望藉由這本著作將豆腐帶到西方家庭的餐桌上,讓更多人認識黃豆的芬芳,並享用到最佳的素食蛋白質。
為了讓西方世界擁抱黃豆,曾實驗近兩千五百道料理,有哪些是能喚起你深刻記憶的食物嗎?
我鮮少從這個角度來看食物。對我來說食物就像引擎的汽油,讓身體從中得到能量。如果沒有食譜的幫助與鼓勵,讀者更難以親近黃豆,但我認為我們的著作不僅是一本食譜書,更希望分享的是哪些飲食選擇能滋養身心靈(Holistic Introduction to Food)。
美國紐約時報專訪篇幅(New York Times, 1980年9月24日),將豆腐譽為「80年代的優格」;豆腐之書在美國引領風潮,作者William Shurtleff與Akiko Aoyagi致力讓黃豆食品更性感,希望讓嗜吃速食漢堡的粉絲都變心投奔黃豆。(Soyinfo
Center授權)
1974年於東京新井聖(Arai-San)豆腐店,William Shurtleff(坐)與店家女兒和老闆娘(後站立)合影;曾旅居非洲、歐洲、亞洲的他能說七國語言,精通其中四種包含日文。 (Soyinfo Center授權)
願意和我們分享帶給你能量的日常飲食嗎?
七點起床,先喝幾杯水和有機蘋果汁或味噌湯;十二點用早餐,燕麥淋上些許豆漿加入生杏仁、葡萄乾、烤葵花子與洋車前子等補充膳食纖維以及兩杯豆漿;下午三點用午餐,以全麥豆腐三明治佐醃蒔蘿和迷你胡蘿蔔,飯後一小時再補充水和有機蘋果汁;晚間七點十五分用晚餐,是香蕉、藍莓、烤花生佐豆漿的組合,再灑上些燕麥片,而週末時則是糙米加上泰式蔬菜餃佐醬油沾醬。以往我們會自製豆腐,但近年來太忙碌於著作,豆漿、豆腐、即食味噌湯都來自附近的天然食品超市Trader Joe's,我選擇有機與非基因改造黃豆的品項。
1976年豆腐與味噌推廣之旅出發前夕,Akiko Aoyagi正手繪他們的道奇箱型車。在反戰與反威權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年輕人已茹素,推廣邀約絡繹不絕,每場至少有300位聽眾,而他們所到之處平均一年內即有一家豆腐店誕生。長達17週跨越24000公里的旅程,讓William Shurtleff在繞了世界一圈後,又回來深入的認識了自己的國家。 (Soyinfo Center授權)
1964年作為首批派駐非洲的和平工作團隊,William Shurtleff於奈及利亞東部教授物理,學會了當地的伊博語 (Igbo)並深入社區發覺了食物嚴重短缺,隨後內戰發生,在大飢荒裡失去了許多在地朋友。於是,他開始尋找低成本且高品質的蛋白質來源,尋尋覓覓發現了黃豆符合條件。不僅當地氣候適合種植而且加工不需高科技,但當時在非洲仍然鮮見。 (Soyinfo Center授權)
你曾旅居東亞八年學習黃豆食品,期間兩度來到台灣,對1970年代的台北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當年的台北,麥當勞與肯德基都還沒出現,但大街小巷都是眩目的霓虹燈,路人個個形色倉皇,正快速發展為大都會。駕車環台考察黃豆的食用方式,發現了深入台灣日常飲食的豆漿,我在日本上山下海考察都未曾見過[2]。當時台灣的人口密度是孟加拉的兩倍,工業化晚於日本,蛋奶肉仍屬奢侈,但台灣人因為豆製品的滋養普遍沒有挨餓,這令我感到十分振奮並確信黃豆有作為全人類的糧食的潛力!
美國時人雜誌專訪(People Magazine ,1980年10月13日),Soyinfo Center期待豆腐有朝能取代至少三成的美國人均肉食攝取量(Soyinfo Center授權)
美國時人雜誌專訪(People Magazine ,1980年10月13日),Soyinfo Center期待豆腐有朝能取代至少三成的美國人均肉食攝取量(Soyinfo Center授權)
全球最大的黃豆圖書館與線上資料庫目前位於William Shurtleff舊金山灣區的家,檔案室約儲有八萬筆文獻與紀錄,08年以來專注於電子化,加深了與世界的互動也希望啓發更多人。未來,期待這些資源與經驗可以與史密森尼博物院[3]與大學的圖書館共享。 (Soyinfo Center授權)
●受到《豆腐之書》和《味噌之書》的感動,八年來Beher生活廚房每週三都有豆漿飄香,我們有幸採訪了書籍的共同作者William Shurtleff 與 Akiko Aoyagi,將分篇連載專訪內容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