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09的文章

轉載----農村體驗是兒童的學習權利,他們將一輩子受益

轉載----農村體驗是兒童的學習權利,他們將一輩子受益(文◎Alanmoi, 美濃兩代米家 ) 美濃福安國小蒔禾季 所提供的意義,不僅是食材在地化的實踐,同時,其教育的目的更是相當重要。英國環保團體「土壤協會」(Soil Association)主席克雷格‧賽姆斯(Craig Sams)即對於如何在十二年中小學教育裡放入「食物教育」,積極地提出了看法以及行動方案。在他對於歐洲與美國的中小學的課程觀察,他發現十二年的教育中,孩子們對於食物、營養以及健康(除開一些生物課程中關於消化系統及新陳代謝等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他說,隨著課程設置的更改,很多學生離開學校之後都能算出以不同速度對開的兩列火車的相遇時間,但是卻不會煮蛋與烤麵包(蕃薯)。他也提到,在大學教育醫科專業的學習裡,在大多數的醫院裡,營養被放在很末稍、不被注意也不具診斷建議的位置。雖然,兒童確實從生活中得到很多關於「食物」方面的訊息,但那些都是來自行銷強烈的油膩和多糖食品的電視廣告。 賽姆斯與他的協會是很憂慮的,於是土壤協會示範農場網絡(Soil Association Demonstration Farms Network)要從認識食物來源,幫助教育兒童。根據這個目標,SADFN推動英國所有12歲以前的兒童,都要到有機農場(生態農場)進行參觀,瞭解食物生產的基本過程。他在《食物的背後》(The Little Food Book, 2003, Alastair Sawday Publishing Co. Ltd;中譯本於2004年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中說道:「兒童對於聽到的東西能夠記住20%,但對於做過的事情則可記住80%。」因此,他主張農村體驗可以做到「真正和持久的教育作用」。 我們在農村教育現場(像是福安、龍肚、吉東等國小的種稻體驗,農村型社區大學的城鄉交流等)可以進一步投入的,是賽姆斯的土壤協會會為中小學教師製作教學節目,為中學學生提供了農場個案研究以及錄影帶。這些不是來自於一般電視上的「農村采風節目」,它們更提供了對農業和食物生產的真實情況。配合現場體驗,小朋友會更容易地擺脫以前從電視廣告上受到的影響,作出較有利於生命環境的獨立判斷。 神經生物學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早期經驗直接影響成年後的學習和行為,會改變大腦中神經的連接,這個連接一旦形成便不改變,會影響成年時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因此,臺灣著名的

焦糖龍眼糕

(原刊於"不只是茶"2008冬季號雜誌中) 在學茶的過程中,茶湯的滋味總讓我沉醉不已,高山茶的清新悠揚、普洱茶深沉時間裏的暗調、白毫烏龍的溫柔婉約;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和個性,事茶人需要了解和尊重茶性,將茶置入壺中沖入熱湯,為茶泡出最甘美的茶湯。而製作茶食則要思量,茶食要如何烘托茶細緻又多變化的滋味?茶食的色彩、口感、味道、大小形狀及盤飾的美感等等,是製作茶食須要留意的諸多細節。 隨四季變化運用不同的天然食材,來搭配不同的茶湯,手工製作,是做茶食的重要原則;日本茶食在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的美學及中、西式糕點的技法,是我和創意靈感的來源和基礎;而融合台灣風土變化來創造茶食更多的可能,則是我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來到中寮的溪底遙學習農場,兩座磚砌的灶上鋪滿著龍眼,灶前的火靜靜的燒著,秋天微涼的山谷中彌漫著煙燻炭焙的香氣;忍不住剝起了還再焙火中的龍眼吃了起來,剝殼去籽的龍眼肉泛著微微的金光,細緻的甜味和繚繞在鼻間煙燻的香氣,這是被大多數人遺忘的傳統好味道……… 溪底遙的龍眼乾是以古法烘焙,農人使用磚砌的灶,上面以竹子編織成片狀,將龍眼鋪平在竹片的上方,用曬乾的龍眼樹枝作為薪柴,煙順著火路均勻地燻著龍眼,三天兩夜不能斷火,要讓一顆顆龍眼均勻地接收到煙與熱氣,灶的底部構造最為重要,做的好,火起了,比較容易散熱,也比較平均。但也不能光靠一口好灶,把烘焙中的龍眼上下翻動均勻受熱,翻翻滾滾,是”翻焙”的時間,執行起來將近半個小時,灶上的龍眼,不僅要上下對調,中間也要照顧到,早、中、晚及睡前,一天共翻滾4次,直到龍眼外殼充滿炭焙香氣,果實的甜份完全收在果肉裡,可先離灶,讓果核釋出剩餘水分,經過二次烘焙或日曬,龍眼乾終於完成。 茶業製作和煙燻龍眼乾,都是珍貴、需要保存的文化傳統。運用西式糕點的製作技法,融合了台灣風土的煙燻龍眼乾,搭配焦糖所創新的”焦糖龍眼糕”在秋冬季節裏適合紅茶、鐵觀音、普洱或岩茶等比較濃郁、溫厚的茶湯。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her/sets/72157608291694942/

在地的幸福經濟---好書推薦

在地的幸福經濟 Deep Economy 作者: 比爾麥奇本 編/譯者:林麗冠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出版日:2008.11.05 ISBN:9789866973963 語言:中文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56 年假時重感冒,除了睡覺、休息,也剛好把買了一陣子的這 本書好好的看看。推薦大家可以閱讀的一本好書。 更多≠更好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致力追求「更多」及「更好」,像是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金錢,然後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時至今日,「更多」及「更好」已不再能畫上等號。便宜的石化燃料發現後,我們的餐桌上擺滿各國來的食物,我們週遭堆著各國來的機械及用具,生活中的慾望增加,我們對經濟的要求也是節節高升。但這樣真的好嗎?為了追求更低的製造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只得集中大量生產,於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於是毒奶事件發生了。各種黑心商品的出現,不正是我們一再追求經濟成長、利潤的後果嗎?更糟糕的是,我們在貪婪追求之時,更導致自身生存環境被大量破壞,於是能源與環保成了兩大難題。如今,石油危機、天然資源耗竭,毫無限制地追求經濟發展已漸漸不適用。因此本書作者提出另一條出路,致力於在地經濟的發展,或許成本會比較高一些,但以糧食來看,我們不需花大筆燃料費(減少能源浪費)購進外國米麥肉品,也能提供在地人更多的工作機會,對當地的環境也能做更妥善的運用。最後,當我們不必汲汲營營追求更高的利潤、更多的金錢、更多用不到的東西時,我們就能體會到在地生活的幸福。